温州模式、昆山之路、张家港精神……长三角各地纷纷捡起“老法宝”,它们还管用吗?
来源:联讯会展 时间:2018-10-10 08:25 点击数:563
要捡起并用好“老法宝”,“人”是最关键的底气、自信与力量所在。
新时代再出发之际,记者在长三角多地却常听到人们不断提及往事。
前不久,温州市人民大会堂里一场“勇当‘探路者’ 续写创新史”主题论坛上,记者与当地领导和专家们一同观看了“温州模式”的回顾短片,片中全国第一位持证个体工商户章华妹说起“打游击摆摊”,皮鞋企业的老总谈起在杭州武林广场一把火烧了假鞋……观众们看得专注,若有所思。
3个月前,苏州市委大院12号楼里,一场意在激励苏州干部在新时代提振精气神的会议上,播出了一段视频,昆山、张家港与工业园区的老干部们纷纷出镜,话音恳切:“我要干,我要提着脑袋干,我绝不回头的……不等不靠,照样自筹资金办开发区……你这个地方搞不起来,人家看不起的呀。”想起那段很“燃”的岁月,苏州干部们被“电”到了。
在江苏盐城,有老同志告诉记者,上世纪八十年代盐城撤地建市初期,曾在这里战斗过的新四军老兵们群策群力,为盐城争取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大提升。时至今日,“铁军精神”依旧常被盐城领导挂在嘴边,以此锻炼干部作风。
当年的激情与热血,让人心有所动——曾经“辉煌”过的温州,如今的“小目标”是巩固在浙江“铁三角”地位;苏州这座工业总产值全国领先的城市,面临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考验,已不是每年上几个项目就可以“过得去”的。不难理解,当下为了高质量发展,长三角各地纷纷捡起“老法宝”,比如“温州模式”、“昆山之路”、“张家港精神”与“园区经验”等,但它们还管用吗?
温州又在“闯”
“‘温州模式’要焕发新活力”,已被写入前不久的温州市委全会报告中。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认为,民营经济、世界温州人、温州文化是温州最鲜明的特色、最响亮的品牌、最宝贵的财富,以此为要素,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形成的“温州模式”,在新时代并不过时。“温州模式”是“闯”出来的,曾几何时,它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、冲破姓“资”姓“社”的争论,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,在实践中顽强成长。记者注意到,温州最近萌生一股新的闯劲。
在温州瓯海区的农村,有“农民资产委托代管融资”试点,养花木的农户可用名贵花木贷款,家庭小作坊老板可用小微厂房贷款,没法抵押的农房、城中村农民的拆迁安置房指标、农妇手上的金戒指都可以融资抵押、质押。参与试点工作的瓯海农商银行董事长潘志坚拜托记者“笔下留情”,他想着未来可尝试“承诺贷款”,只要用好村规民约并与公、检、法、工商等部门协同,风险可以防控。据他统计,100位农村申请贷款者里真正失信的可能就3人,不能为了3%的潜在风险,而把97%的农民兄弟拦在银行大门之外。截至2018年7月末,该银行在瓯海区两百多个村庄发放贷款36.29亿元,涉及8553户,其中从来没有贷过款的农民有4147户。潘志坚说了数位出身农村的温州和台州知名企业家的名字:“难保我们的农民客户中,未来出几个‘大佬’。”
“温州模式”的关键作用之一,在于激活了“人”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,点燃民营经济发展的“星星之火”。如今的温州依旧在探索实践:今年初,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。前不久,中央统战部、全国工商联批准温州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“两个健康”发展先行区,意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。8月31日,温州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将在卫星产业、物流产业等10大重点领域和6大专项领域展开全面合作……温州经济已走出低谷,持续回升,GDP连续13个季度稳定在7.5%-8.5%的区间,实体经济支撑增强,市场主体活力依旧,上半年新设企业2.52万户,增长52.7%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跳出温州发展温州”的特色保存至今。一批温州民营企业“走出去”,并走得有声有色。正泰集团去年海外收入64.3亿元,成功并购德国最大光伏企业;人民电器集团成为参与越南电力改造和建设最多的中国民企;在俄罗斯、越南、乌兹别克斯坦和塞尔维亚,都有温州人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或工业园区。
在温州采访,不少人与记者聊起1985年5月12日《解放日报》的头版,那篇《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》的报道以及评论员文章《温州的启示》,“温州模式”第一次见诸报端……他们期待,媒体能再为温州新的闯劲美言几句。
苏州还在“创”
同样看重媒体作用的,还有江苏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,他回忆起起1985年昆山自费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岁月:上海厂长来昆山只带了30万元,但昆山看中上海“金星”电视机的名气,便发行 “金星股票”,筹集480多万元,当年谈判,当年土建,当年投产,当年见效。“昆山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上,总有媒体为我们传正能量,给我们胆量,为我们撑腰!让当时一直只敢干不敢说的我们,有了更大的创新!”宣炳龙说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昆山开发区的新闻屡屡登上《解放日报》,“一无国家投资,二无省里贷款”的开发区,在1989年工业产值超过5亿元,在全国各类开发区中,仅次于广州和上海闵行开发区,仅用了4年经济效益便超过基础设施全部投资。凭着“第一个吃螃蟹”,昆山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,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。
“昆山之路”与“张家港精神”及“园区经验”一起被称为苏州的“三大法宝”。今年春节假期刚过,苏州召开全市作风建设大会。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会上表示,要进一步丰富弘扬张家港精神、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,解放思想锐意创新,着力推动科技体制、“放管服”、农村制度、社会治理等有影响力、含金量高、撬动性强的改革,尊重基层首创精神。把苏州“三大法宝”发扬光大,是一段时间以来苏州主要领导反复提及的事。
“三大法宝”的共同点之一,是勇于创新。比如昆山人常说“敢于争第一,勇于创唯一”,前不久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告诉记者,要拿出当年自费开发昆山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,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具备县域特点的昆山科创中心。昆山杜克大学首届本科生已入学,学生人数虽不多,但昆山因此有了中美(昆山)科创中心和一批专家和科研项目,围绕昆山杜克大学,昆山正打造名为“智谷小镇”的特色小镇。昆山创新重“实干”,记者曾听一位干部感慨,国内一些开发区,只要批复成立似乎就“成”了,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,几乎每年都能有所突破,探索出一些新做法。
昆山强调“昆山之路从头越”,张家港自豪于“张家港精神”。九月底,张家港市刚刚“换帅”,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,周乃翔对张家港提出发展要求,首要的便是“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,不断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”。当年张家港能在一块苏南“边角料”的沙洲上建起国内首个内河型保税区,关键在于自我加压、担当作为,这是张家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,也是最难以复制的独特气质。再看苏州工业园区,“借鉴、创新、圆融、共赢”的园区经验中本就有创新之义,作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,苏州工业园区努力营建优质的创新生态系统。值得关注的是,工业园区今建成覆盖园区本级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的“一网通办”总门户,为该区所有自然人、法人提供网上审批与服务,让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。